学院新闻
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第七届“外教社杯” 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比赛成功举办
2024-10-31
2024年10月26日-27日,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竞赛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本届大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指导,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协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大赛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首都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培养对外传播创新人才为宗旨,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精神,为高校师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跨文化能力风采、交流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平台。来自北京38所高校的114名选手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生)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学生)四支代表队获得特等奖。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学生)、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生)和北方工业大学(国际学生)六支代表队获得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和北京农学院五支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另外28支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比赛评委
比赛评审现场
复赛现场
决赛现场
国际组比赛现场
颁奖典礼于10月27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举行。颁奖典礼上,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向参赛选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的祝贺。她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迫在眉睫,培养青年人才卓越的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提升国家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思考如何搭建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更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优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北京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北京市教委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侃教授表示,技术背景下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工具性教育,更应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责任。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能引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到高等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共建外语教学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赛全国组委会秘书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叶青副社长代表大赛组委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对大赛的圆满举办表示祝贺。希望参赛选手能够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见胸怀,见世界,见未来。
北京市高教学会大学英语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教授对本次大赛的圆满完成及取得佳绩的同学和指导教师表示热烈祝贺,对一直以来给予大赛指导和支持的北京市教委、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以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各理事学校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北京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张喜华教授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系主任Ingolf Thuesen教授分别代表评委专家做点评。
颁奖现场合影
特等奖颁奖
一等奖颁奖
二等奖颁奖
三等奖颁奖
优秀组织奖颁奖
最佳团队奖颁奖
最佳风采奖颁奖
优秀指导教师奖颁奖
张喜华教授点评
Ingolf Thuesen教授点评
宁琦副校长致辞
黄侃会长致辞
叶青副社长致辞
李淑静教授致辞
最后,卢凤香教授代表第八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比赛的承办校——首都医科大学接受承办牌匾。
为2025年第八届北京跨文化大赛承办单位授牌
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合影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让越来越多的同学理解跨文化能力在人际沟通、人文交流和国际事务等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将激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坚定文化自信、增进国际理解,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做出贡献!
附: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北京赛区获奖名单
特等奖
北京语言大学 |
周凡杰、张乾鹏、林思彤 |
北京大学 |
李定都、王雪晨、张嘉华 |
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生) |
崔胜源、那雅、司允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学生) |
Henry Banushi、安格丽娜、柯柳廷 |
一等奖
北京工业大学 |
王一涵、兰琨、李伯犀 |
北京林业大学 |
章乐乐、胡雅平、宋佳珈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张彤、杨一鸣、张钧皓 |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学生) |
Jackson Yang, Narantsatsralt Nomin, Myat Poe Htut |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生) |
温亮亮、王可可、上官梦岚 |
北方工业大学(国际学生) |
莫琳、陈勇先、荣峻 |
二等奖
北京科技大学 |
董泫希、刘羽桐、秦艺嘉 |
国际关系学院 |
王姝槿、盛若楠 、赵可祎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任思远、李卓谦、孙子萌 |
北京印刷学院 |
方宁、张亚辉、王照怡 |
北京农学院 |
李婉依、李怡潼、王钰鹤 |
三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 |
孟泽圻、卢祖逸、杨子暄 |
中国音乐学院 |
佘可可、雷睿霓、陈启灵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李紫骞、王梓桥、叶洪益 |
北京物资学院 |
王铭萱、吴一凡、柳临风 |
北京建筑大学 |
叶兆雪、张雁、刘一畅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张超棋、孙雅蕾、刘婧靓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钱博艺、彭兰钧、高睿智 |
北京交通大学 |
刘娇、拉吾拉·达吾提、张斓爔 |
北京化工大学 |
马澍雨、何颖涵、陈澍 |
北京邮电大学 |
金昊朋、张子杰、汤文慧 |
北京服装学院 |
刘可樱、于欣仪、吴奕霏 |
北方工业大学 |
张庭瑞、姚敏、黄泽婷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曹起源、郭飞扬、龚惠然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陆海岚、唐欣羽、乔雅雯 |
中央民族大学 |
张乃晗、马悦扬、殷荣泽 |
中国政法大学 |
何砚舟、王一博、姚阳 |
中央音乐学院 |
张裕欣、薛冰晔、李思欣 |
中华女子学院 |
吴沈乐、闫安、胡家缘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李佳萌、杨素馨、丁昊宇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谢合代·依明、苏婧妍、陆迅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
龙芊芊、陈镜婷、谢思妤 |
中国戏曲学院 |
袁沐阳、王艾瑄、孙欣悦 |
首都体育学院 |
王越峰、杨宇涛、杨洋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
赵梦晗、闫康宁、谢唯依 |
北京工商大学 |
胡佳祺、吴熙悦、戴馨瑶 |
首都师范大学 |
王雨歌、房铭轩、王俊 |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
刘翼、李梦瑶、李梓煊 |
北京城市学院 |
官煜舒、李思雨、赵庭月 |
最佳团队奖
中国人民大学 |
孟泽圻、卢祖逸、杨子暄 |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生) |
温亮亮、王可可、上官梦岚 |
最佳风采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钱博艺、彭兰钧、高睿智 |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学生) |
Jackson Yang, Narantsatsralt, Nomin, Myat Poe Htut |
优秀组织奖(按学校拼音排序)
北京大学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北京服装学院 |
北京交通大学 |
北京农学院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北京物资学院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北京印刷学院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首都医科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 |
优秀指导教师奖(按学校拼音排序)
北方工业大学 |
刘妍、徐美、李燕 |
北方工业大学 |
胡欣悦 |
北京城市学院 |
李秀颖 |
北京大学 |
高艳丽、王雷、郑萱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朱瑞青、万木春、盖梦丽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朱瑞青、万木春、栾晓菲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
毛甜、Simbarashe Chikonye |
北京服装学院 |
刘庆华 |
北京工商大学 |
杨雪莹、范惠璇、唐亦庄 |
北京工业大学 |
刘晓燕、李晓莉 |
北京化工大学 |
冯晓霞、李因 、张敬 |
北京建筑大学 |
魏远东、杨越森 |
北京交通大学 |
李悦、白冠怡、曾庆君 |
北京交通大学 |
唱宇、王云彤、唐学华 |
北京科技大学 |
魏志萍、薛琳、刘帅 |
北京林业大学 |
祖国霞、许朝晗、朱欣慰 |
北京农学院 |
邢玉红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刘丽华、冯小萱 |
北京物资学院 |
孙静波、贾颖、俞莹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张群星、仇峰 |
北京印刷学院 |
孙边旗、周梦琪、杨雷 |
北京邮电大学 |
田婷、刘旭、杨晓明 |
北京邮电大学 |
赵欣、魏学明 |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
屈璟华、王晓涵 |
北京语言大学 |
刘明谦、陈光明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杨伶俐、李丽 |
国际关系学院 |
李菡、牛一琳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刘丽、张慧宇 |
首都师范大学 |
高慧、侯磊 |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
陈美容 |
首都体育学院 |
湛冰、姜丽 |
首都医科大学 |
胡菲、李颖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王震静、郭晓暹、刘伟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周英莉、孟钊 |
中国人民大学 |
卢英、陈艳红、金地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卢昱林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李蕊 、吴琳娜、权达 |
中国戏曲学院 |
冯小峰 、董新颖 |
中国音乐学院 |
张慧丹 |
中国政法大学 |
谢芹 |
中华女子学院 |
杨芳、王丽娟、李立新 |
中央民族大学 |
胡琬莹、石丽荣、薛文思 |
中央音乐学院 |
刘佳月、尹莳涵 |
文字 张欢瑞
摄影 侯富鑫